首頁  >  迦南訊息  >  媒體報導  >  代代傳承,助人最樂 杜英吉,牽領老憨入迦南 (醫學有故事 2022-11-10)
2022/11/23

代代傳承,助人最樂 杜英吉,牽領老憨入迦南 (醫學有故事 2022-11-10)

 

代代傳承,助人最樂 杜英吉,牽領老憨入迦南 by 邱文通 2022-11-10

 

從高鐵左營站走出來,輾轉台鐵到屏東站,再跳上計程車,三十分鐘後到了屏東內埔,終於抵達「財團法人迦南身心障礙養護院」。這裡沒有醒目的招牌,卻充斥著滿滿的愛,只因創辦人杜英吉堅持「我當醫生,是要服務人、幫人解除痛苦」,這個理念,在每個時空裡不斷地迴盪、持續擴散……。

 

迎著暖烘烘的9月秋陽,杜醫師一家人不辭路遙,風塵僕僕地來到台北,就是為了陪伴85歲的杜英吉出席18日的盛會,接受法鼓山人文基金會頒發的「關懷生命──個人慈悲獎」,肯定他15年來,收容多數機構無法照顧、來自弱勢家庭的老憨兒。

 

弟弟生病 立志從醫

 

在家中十個兄弟姊妹中,杜英吉排行老二。國小六年級時,弟弟高燒不止,意識不清,家人四處借錢求醫。「後來回想,應該是腦膜炎。」看到弟弟因病而苦,加上那時得這種病的人很多,他在幼小的心靈早早立定志向:「以後有機會當醫生的話,我一定要救這些人。」

 

在〈耳鼻喉科醫師的心路歷程〉這篇文章裡,杜英吉曾提到:「國小放學後就要到草埔放牛,初中沒到學校上課時,需到田裡工作,念高中時,清晨四點就要起床幫父母摘韭菜花,六點鐘坐糖廠小火車到嘉義上學。」高中畢業後,他為了不增加家裡的經濟負擔,也為了實現兒時想當醫生救人的夢想,大學聯考只填了國防醫學院這個志願,並成為少數台灣子弟就讀軍校的學生。

 

1964年,杜英吉從國防醫學院畢業,到了嘉義空軍基地醫院當航空醫官,支援五官科(耳鼻喉科的前身),兩年後又輾轉到屏東815空軍醫院擔任外科醫師。當時的社會有嚴重的省籍情結,身為台灣本土子弟的他,在軍醫院並不好過,只好利用醫官學長休假的期間趕緊磨練、精進醫術。

 

又過兩年,杜英吉請調耳鼻喉科服務,這段期間他忙著服務軍人、眷屬跟公保病人,每天幫他們檢查、治療和手術。但他並沒有忘記當初從醫的初衷,只要有空,他會幫貧窮的病人免費手術,甚至曾捐出屏東萬丹鄉的一百多坪土地給廣安國小做為校地,希望更多偏鄉孩子有機會透過教育翻轉生活。1973年他被空軍總部推薦,並當選「全國好人好事代表」。

 

偏鄉開業 尊重生命的實踐

 

1976年,杜英吉擔任空軍醫院耳鼻喉科中校主任醫官,後來選擇退役、自行開業。那時耳鼻喉科醫師不多,除了省立屏東醫院、空軍醫院各一位醫師外,還有林來先、林河興和蔣中山三家私人診所,整個屏東僅僅只有五位。「那個時候,民眾以為耳鼻喉科只是替人洗鼻子、擦喉嚨和掏耳屎而已。」杜英吉回憶。

 

在屏東私人診所中,只有蔣耳鼻喉科從事手術治療的服務,但蔣醫師長年旅居日本,不常在台灣,急需找一位優秀的外科醫師合作,於是選擇與年輕有為的杜英吉合作,他也就此結束軍醫生涯,變成基層開業醫師。

 

「選擇在屏東執業,沒想到一住就住了幾十年。當年醫生很少,看病的人很多,所以一天忙到晚。因為病人太多,每一個我開過刀的人都記得我是杜醫師,但我都不記得他的名字。連我救活的人的名字,我也都忘記了!」杜英吉笑著說。

 

杜英吉從小篤信基督教,再忙也要利用星期日晚間上教會感謝神的眷顧和祝福。他受到屏東長老教會已故陳乃經先生的號召,加入屏東中會的醫療義診團,利用每星期日下午帶著家人到偏遠山區去義診,也因此在1980年代獲選為「社會服務績優醫師」。

 

「禮拜天下午,我開車去義診,到過許多偏鄉,海邊也去,主要是山上,霧台、三地門啦,大部分都是看老人小孩。」杜英吉非常珍惜那段上山下海的日子。

 

「小時候的假日,我常常坐在爸爸的車後,看著他載著藥物去幫助那些偏鄉的老少病患,那是他快樂的來源。尤其當病患被醫治好,回來謝謝杜醫師,爸爸更是感到莫大的快樂。」

 

兒子杜佳樺說,父親是非常盡責的醫生,從禮拜一到禮拜天,天天都看診,偶爾跟志工團到山上做免費醫療服務,也都非常認真、用心。

 

不知不覺,日復一日用愛行醫的杜英吉,已經成為屏東縣最年長的耳鼻喉專科醫師。雖然想輕鬆度過晚年,但「當醫生」已是他「尊重生命」的實踐,「做到不能做為止」則是他的願望與志業,因此即便早已到了退休的年紀,他還是閒不下來。

 

憨兒悲歌 觸動慈悲心

 

在數十年行醫的過程中,他見過形形色色的病人與家庭,但最讓他難忘的是一名帶著一個智能障礙孩子的父親。因為久久沒有回診,杜英吉決定主動到他家拜訪。

 

「我們到的時候,看到智能障礙的兒子全身沒穿衣服,髒兮兮的滿身屎尿,從豬圈走出來,原來他的爸爸死了,死在家裡,孩子不知道,也不會出來求助……。」

 

這幅景象讓杜英吉久久難以釋懷。 之後他一直思考:「那些無依無靠的憨兒,可以說是社會上最弱勢的一群人,他們連求救的能力都沒有,誰知道他們?誰又會去幫助他們呢?」

 

「喜憨兒還小,很可愛,大家都願意去幫助他們。但社會上常常上演『父母要死了,帶憨兒一起自殺』這樣的悲劇,因為『我走了,你也無法活下去』。何況當他們老了之後呢?很多人忘記憨兒也會變老,很少人會去關心老憨兒。所以我就決定要來做這一塊。」杜英吉攜手醫師娘王秀珍和兒子杜佳樺,一起在2008年成立了迦南身心障礙養護院,專門收留清寒、失依的植物人與老憨兒。

 

迦南收容的是18歲以上的智能障礙者,提供24小時的服務。目前有54位老憨兒,平均年齡50歲以上,100%重度、極重度,97%來自弱勢家庭或孤苦無依。這些明明需要幫助,卻始終乏人幫助的人,就像一塊長期被忽視的社福拼圖、遭到漠視的黑暗角落,亟需有人補上碎片與照亮黑暗,於是迦南決定挺身而出,做沒有人想做的事。

 

從小就在四處行醫義診爸爸的腳邊跟進跟出,杜佳樺看著杜英吉如何幫助別人,也看到很多受苦的窮人。當時還在國外唸書的他,一聽到爸媽決心要開設養護院,給予失親無依的老憨兒一個家,希望讓這群弱勢者的生命活得有尊嚴,就決定回台灣一起投入工作,而且他還凡事親力親為,一肩扛起所有大小事。

 

當天陪同老爸北上領取「慈悲獎」的迦南執行長杜佳樺說:「每當我們安置一位老憨兒,也許就防止、減少一個家庭的人倫悲劇。」

 

愛在黃金歲月 設置迦南養護院 2005年,杜英吉決定下鄉服務,捨棄了在屏東鬧區經營30年的中山耳鼻喉科診所,將其遷移至內埔鄉,「我和內人秀珍希望有生之年能回饋社會,以社會福利志業為目標,全心營造的社福家園──照護老人的佳南養護之家」。2008年,為了幫助清寒低收入戶植物人與失依老憨兒,他更成立了迦南身心障礙養護院,用心投入老人與身心障礙者的社服工作,要將愛擴散至黑暗的角落。

 

杜英吉說,小憨兒多數機構樂於受理照護,老憨兒沒有幾個人願意安置照護,「我收的老憨兒都來自貧困的家庭,家裡都沒有能力照顧,很多老憨兒父母已經不在了……,我做這個事,只是拋磚引玉,慢慢做,就會有人來幫忙了。」

 

來幫忙的,最早的是杜英吉的老伴,接著是兒子和孫子。

 

1985年,王秀珍因年邁母親摔倒須照顧,意識到當時台灣很少完善的老人安養機構,於是在1993年成立佳南老人長期照顧中心。這時,在國外生活的二兒子杜佳樺率先返台幫忙,接著有家長帶重度著身心障礙的孩子到佳南,希望被收留。

 

不過,依照長照相關法規,長照機構只能收留60歲或65歲以上的老人。佳南也曾碰過一個認識的人把弟弟送來,然後人就不見了,費用也不付。這事件讓杜家人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雖然政府不會抓未滿60歲的住民,但他們還是決定要成立迦南身心障礙養護院,可以合法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迦南的主任杜俊和,八歲時就到美國讀書,30歲回台灣。原本在美和技術學院企管系專任助理教授,還當選過績優教師,但當杜家要成立迦南後決定離開穩定的教職,不計薪水地來幫助身心障礙者。

 

「迦南從一開始的定位就是24小時全年無休,希望給重殘、失能的身心障礙者有尊嚴的照護,開幕沒多久就陸續收到其他療養院轉介的個案,老的、坐輪椅的都轉介過來,才一年就滿床了。」他說。

 

住民們的來歷,也有各自的故事,例如父母長年在夜市擺攤,無法照顧孩子的;還有一名台中的單親媽媽出車禍成了植物人,孩子一領到近500萬的保險費就拋棄她,被積欠薪水的看護不得不登報找人,杜家兄弟只好開車到台中接回這位單親媽媽來住。

 

在一次媒體專訪時,杜俊和感嘆,多數療養院不喜歡太老的、無法自理的,曾有一名身障者要入住某機構,機構卻因他咀嚼功能不好,必須吃流質食物,就不收了。還有許多療養院在人事成本的考量下,只做日間照顧;也有要家屬在周末時將長輩帶回家住,只收治周間等不同狀況。「坐輪椅的要抱他上下床;老人家需要紙尿褲,弱勢家庭沒辦法負擔這筆錢,變成機構要自己吸收等等……,對許多機構來說,他們都是不受歡迎的住民。」

 

幸好,這群弱勢中的弱勢,還有杜家願意伸出雙手、溫暖承接。

 

龐大照護經費 自籌自助再求人助

 

龐大的照護經費,一直是照護者家屬、機構最常擔心的問題。尤其在新冠疫情和通貨膨漲的雙重影響下,社會善心捐款減少了兩成,大環境景氣不好,要開源很難,只能努力節流。但在照顧老化重殘身障者,很難去控制成本,院民穿的紙尿褲、垃圾處理費,都漲價了三倍。儘管如此,杜英吉和兒子們仍堅持著守護弱勢的心。

 

迦南除了感謝社會各界的善心捐助,近年來還積極推動「憨兒農場」,由教保員陪伴憨兒投入農園照顧果樹。農場隨著季節種植各種不同的作物,像是荔枝、洛神花等等,透過農務與綠色植物的療癒,不但減緩許多憨兒們自虐或是互相傷害的行為外,這些年輕憨兒們勞動的成果,還能拿來義賣,幫幾位年紀更大的老憨兒籌措醫療經費,正向的循環讓迦南成為名副其實的「憨兒樂園」。

 

「這些農園對憨兒是很棒的綠色療癒,看到綠色植物誰都會很開心,如果說要去農園幫忙,很多都急著換雨鞋去!」杜佳樺對這些成果感到驕傲地說:「這些全都我自己來的!我從來就不懂得務農,是跟附近阿伯們請教、慢慢學會的。2022年,迦南推出的「玉荷包季:助養清寒重癱者」募資活動,最終募得了217萬元,就是自助助人的具體實例。

 

站穩腳步的迦南在社區漸漸有了名氣,時常會收到捐贈的糧食,這些物資未必用得完,多餘的就會回饋給鄰近社區。為了讓糧食可以放久一點,還買了真空機,當收到大包裝的白米分裝送出時,還可以同時訓練迦南憨兒們的體能!

 

「我們努力這麼久,在這裡照顧一群人,是一個有公信力的平台,人家願意捐贈物資來這裡,是希望我們好好照顧身障者,但我們有多餘的,也可以幫助周遭的身心障礙家庭──我們無有辦法去看每個家庭,但可以透過長期配合的居家護理師幫忙,他們願意當志工,把愛心送到很多需要幫助的家庭。」有一次迦南接受媒體專訪、報導見刊之後,就有台北民眾表示要贈送150箱餅乾,杜佳樺連忙開車北上載餅乾,多的分送給附近國小孩子當點心。

 

迦南服務弱勢家庭,當弱勢家庭有餘力的時候,也會回饋迦南。附近有個小學長期接受迦南提供物資,他們第一次辦園遊會義賣,就決定把收入的百分之十捐給迦南建新院,希望達到收容更多身心障礙者的目標。沒想到那園遊會結束,全部的收入只有1萬元,孩子們卻馬上喊:「我們要全捐!」

讓孩子到機構參觀,認識並了解身心障礙者的困難與需求,也是迦南的重要工作之一。即便到今天,還是有很人對安養機構有所誤解,甚至認為老人慢性病會傳染,或者嫌棄這些身心障礙者造成社會的負擔。為了消除、化解這些誤解或偏見,只要有人願意來參訪、願意做志工,迦南都非常歡迎,樂意帶路引導。

 

一家三代五口人 一起用愛做服務

 

在迦南,為了延緩憨兒們的老化,也重視憨兒們的精神生活,每天都會安排各種不同的活動,從唱歌、跳舞到運動、勞作,為的就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充滿活力朝氣、笑容滿面。杜英吉在看診的空檔,也會到養護院來看望、陪伴這些憨兒,大夥兒一起吃點心、唱歌歡笑,「我得到的是真正心靈的平靜跟喜樂!」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在法鼓山頒贈「關懷生命——個人慈悲獎」的典禮上,杜英吉除了大聲感謝法鼓山評選委員的肯定,以及法鼓山方丈果暉大師對照顧清寒無依老化重度身心障礙者的關心之外,還特別公開對家人以及一路走來幫助迦南的企業團體與社會大眾表達最深的謝意,感謝他們的大力支持與鼓勵,讓迦南有能力來實現使命,讓孤苦無依的老憨兒們活得有尊嚴。

 

「這項殊榮也屬於愛妻秀珍與兒子俊忠(佳樺)、俊和。首先感謝秀珍,她可以單純當一位醫師娘,卻選擇天天在養老院關懷長者,我也在她經營的養老院,看見這群無依的老憨兒。再來要感謝俊忠,原本在加拿大學習蓋房,之後又讀醫學院,最後選擇在養老院服務,協助設立迦南身心障礙養護院。要特別感謝從小在海外長大的留美博士俊和,回台後順利到科大教書,還獲得同事肯定,當選績優教師,不過當他得知迦南經營陷入危機,辭掉專任助理教授一職,回到迦南,與俊忠共同管理。沒有他們的愛心、犧牲與巨大的使命感,迦南不會有今天的成就,還得到慈悲獎的肯定,在此榮耀要和大家同享。」杜英吉說。

 

杜佳樺的兒子杜育朋,現在也加入了迦南的服務行列。杜育朋大學社工系畢業後就到了迦南,從最基層的生活服務員做起,現在已是獨當一面的社工師。

 

杜英吉說,他最大的願望,就是他的兒子、孫子,還有更多的社會人士,都能夠一起來做善事,然後一代接著一代傳承下去,這就是助人為樂、助人為樂啊!

 


杜英吉

 

屏東最年長的耳鼻喉科醫師,已行醫近60年。

 

不捨身心障礙家庭的喜憨兒變老憨兒,照顧者變老、甚至過世無法照顧中高齡身障者,與太太王秀珍成立迦南身心障礙養護院,照顧54名平均年齡超過50歲的身心障礙者。兩位在美發展的兒子杜佳樺、杜俊和,甚至第三代杜育朋也紛紛加入愛心的行列。

 

「我當醫生,是要服務人、幫人解除痛苦。」杜英吉牢記醫師誓言,助人為樂,領著弱勢一同前往應許之地。

 

原文: 代代傳承,助人最樂 杜英吉,牽領老憨入迦南